褐鳟 (Salmo trutta) (Linnaeus, 1758) 生活在多瑙河和亚得里亚海盆地的河流和溪流中,也生活在湖栖形态的湖泊中。湖鳟被认为是在特定栖息地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形态,被视为单一物种。身体细长,呈纺锤形,覆盖着小而圆的鳞片。嘴大,牙齿发达。它的背部有带白边的黑色斑点,而侧面有带白色或浅蓝色轮廓的红色斑点。身体颜色多变,取决于环境条件。它最常栖息在水流湍急、寒冷和浅的山间溪流中,水温范围为 2 至 16°C。它通常长到 50 厘米,很少能长到 70 厘米,而湖栖形态可以长到惊人的 140 厘米,体重超过 20 公斤。记录的最大年龄为 38 岁。它以各种动物为食:水生无脊椎动物、小鱼、落在水里的昆虫、蝌蚪和青蛙。较大的个体也可能捕食较小的啮齿动物(如在溪流中游泳的老鼠)。它从 10 月到 1 月向上游迁徙产卵,雌性会选择合适的产卵地点。她用尾巴在岩石和砾石底部形成一个凹陷,在那里产卵,受精后用小砾石覆盖。
鲤鱼 (Cyprinus carpio) (Linnaeus, 1758) 的原始形态,如今是欧洲最濒危的鱼类之一。在克罗地亚共和国,它在多瑙河流域濒临灭绝,而在亚得里亚海盆地,它已被引进,并不被视为濒危(它也生活在咸水中)。栖息于河流、静水中,水底沙质、泥质,水生植物茂密,水温10-30℃最为适宜。体型健壮,嘴张水平,有两对触须,嘴角的触须较长。背鳍基长,背鳍和臀鳍均有坚硬的锯齿状棘。鲤鱼的颜色变化很大,尽管有遗传倾向,但取决于饮食、身体状况、年龄和其他环境条件等因素。背部通常为深绿色、灰蓝色或灰色,而侧面为黄绿色至金色,腹部为黄白色。由于全身覆盖圆形鳞片,在养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,从原来全身覆盖鳞片的鲤鱼变为鳞片数量减少的鲤鱼(大鳞和小鳞),以及无鳞鲤鱼(裸鲤)。